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
2024-06-02 21:34:25
什么是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 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boy).

本质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恋母情结的形式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二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 “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 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恋母情结常见病态

1、造成孩子依赖性变态人格,即:“被动——侵犯人格。”其表现为:执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他们既处处需要父母帮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无所适从;既有幼儿式的感情心理——依恋(被动),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气(侵犯性),形成了矛盾的双重人格。这种孩子最难管理,也最难相处。

2、影响家庭关系。许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还重要,孩子也与父母疏远,难听父母的话。受到小小的责备就觉得委屈,搬来母亲当“救兵”,夫妻间常因孩子发生争吵。

3、因过分亲昵而丧失孩子气。母亲将业余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间,使母子关系有时如亲密朋友一般,易与外界隔绝,使孩子变态早熟,感情像大人一样纤细,神经变得十分敏感;而另一方面,孩子对自身以外的真实世界完全是闭塞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自然无法理解同龄的儿童,即使某方面出类拔萃,也决非是幸福的孩子。

4、亲昵刺激过多造成神经质,感情丰富而脆弱,不爱活动,对生活不感兴趣,易患“ 抑郁症”、 “孤僻症”、“社交恐怖症”等。男孩子恋母过重过久则易失去男性气质和魅力。由于受母性“同化”太多,易对女性进行模仿,长大后甚至可能发展性变态,且难以适应其它女性。成家以后,幼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现又是要重演,继续扮演依赖与攻击的双重角色,即“情感上永远长不大的男孩”。这是女人最怕、最难相处的外强内弱型的男人。

恋母情结的矫正方法

1、母亲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变态心理,不要给孩子强化和暗示,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感情“粘合度”要降低,不要被过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不能感情用事,过于迁就。6-13岁属儿童的“情感断乳期”,要及早培养孩子独立性。

2、分床制:6-7岁开始让孩子单独睡一个小床(有条件者可以从幼儿开始),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母子睡眠的效果。

3、注意巧妙利用时机培养独立性:如3岁左右入幼儿园时开始沿用园内习惯:自己吃饭,自己睡觉。上小学开始规定新的独立生活内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利用孩子对新生活的向往,提出要求。

4、培养独立性和 自信心:对于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顾小事,要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总怕做不好,有危险,一看做错了就插手。要肯付出成长的代价和“学费”,谁都不会喜欢一个生活能力极差的“大小孩”,那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愿望。

5、观察法:带着孩子到有教养的亲朋好友、邻居家去走走,利用其信用性战胜自身弱点,又可扩大孩子交往范围,转移和淡化“依恋母亲”的情感。与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种基本需要,千万不要扼杀这种需要,局限这种需要。

6、环境疗法:把孩子的小房间或小床布置得有儿童特色,有他喜爱的东西、陪伴物,使之喜爱自己的小天地。还有“角色互换法”、“活泼脱敏法”、“厌恶疗法”等需要心理医生用集体疗法等方式帮助训练。

“恋母症”有一定的“粘合力”,母子难分难解。不下大决心,采取一定方法训练,是难以奏效的。在实际生活中要因人而异,坚持训练,不怕反复,直到形成独立性的新习惯,这也标志着母子心理健康地渐渐成长。

轻度儿童分离焦虑是短暂的正常现象,等新习惯形成后会自动消失,不需特殊训练和治疗。年龄越大越难改正,需要采用一定方法来矫正。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